热门搜索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随著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资源被赋予了更为宽泛的内涵,原属农业范畴的乡村风光、农耕产品、农产品等都成了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与此同时,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等使得休闲农业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旅游界的宠儿。在借鉴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与现代农业相融合发展的六条有效路径。
第一,生态治理与地景融合。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农业生态治理是必经之路,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既要恢复自然美,又要体现人工美,应将生态保护与修复与农业景观建设相结合。要切实发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加强农村生态恢复、保护和建设,在生态恢复治理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考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森林旅游、草原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产业等旅游休闲功能,通过改善乡村景观,优化乡村资源结构,提高乡村地区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为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农村景观建设应将现代技术手段与景观设计理念结合起来,形成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休闲等多功能的景观体系,以溪流谷地、湖泊、风土民情、民俗风情、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为要素,共同营造具有多样性景观特色的类型、类型和格局。
在乡村景观的营造过程中,既要以“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理念兼顾农业与旅游的功能,又要兼顾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便利,使农业景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乡村资本”。
第二、新农村建设与乡土风情融合。
农村旅游与新型城市化的结合发展,要使人的新农村与物的新农村同步发展,通过旅游所带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农民转变为专业农民,转变为服务业。建设新农村,既要采用现代施工技术,又要以现代的理念继承和保护乡土风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使对民族村寨、古村落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村镇。
农村旅游开发建设应坚持规划引导,在保持传统乡村风貌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避免出现以房地产为主导,人为地将旅游小镇与乡村景观隔绝,脱离传统文化的现象。新农村建设应立足当地独特的景观风貌、风土人情,把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快建立各地乡村旅游产业标准体系,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标准评价依据。对于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传统村寨,要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将具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寨列入保护名录,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对于有条件发展旅游的传统村寨,要大胆尝试,赋予旅游产业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
第三、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融合。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进行改造。现在,一些农村还没有石油管道和有线宽带,很多居民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上网,信息交流已变得近在咫尺。这就是说,在传统意义上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一些农村,能够率先实现与外部信息对接,并且通过移动互联网,资源、生态、文化等优势能够被外界所了解、利用。它与移动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旅游需求向旅游消费转化,催生旅游电子商务、在线物流、网络营销等新业态,形成信息消费与旅游消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新农村建设必然会产生新的农业景观、新的农业技术、新的农业产品,这些都可以作为吸引乡村旅游开发创新的因素。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科技农园,发挥现代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功能,形成规模经济。应该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在一些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开发条件的农村地区。
要实现现代农业与旅游业态的融合,应注重将目前国家积极推动的研学旅行与现代农业旅游相结合,围绕超过两亿名在校中小学生,依托现有的乡土资源和现代农业设施,结合农业科技、农业景观、农业产品资源,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并根据青少年旅行的特点加以改进和提升,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旅游与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体系,这对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原乡文化与旅游体验的融合。
因此,要想在众多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乡村事物实体上充分发扬原乡特色文化,改造提升相应的乡村景观、乡村氛围和乡村环境,形成本地独有的乡村意象。乡土意象的传承点在民间,承载点在农村,立足于农业,建筑风格、婚俗文化、特色餐饮、节庆活动等都是原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行时,只有体会到原乡文化所蕴涵的价值,体会到乡土建筑、乡土活动所蕴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所见的乡村社会,领悟乡土文化的内涵,继承乡土文化的精神,体验地方文化特色。
发挥原乡文化的魅力,不能一成不变,要吸收多元优秀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改造,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乡村旅游的原生态活力。应充分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乡村文化旅游空间,利用乡村的生态、文化优势,开展摄影旅游、影视旅游、采风旅游、写生旅游等文化旅游形式,促进乡村文化交流。要建立一批特色鲜明、服务完善的艺术村寨,吸引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具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游客和当地人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第五,生活方式和旅游行为的融合。
参加旅游活动能有效地改变当地居民的个人效能感,从各方面改造从事旅游的农民,使农村居民的现代生活发生转变。旅游业与生活方式的融合是双向的,旅游业的消费和交流能够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也会改变游客的生活方式。开发乡村旅游,应以居民需求和游客需求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将这些生活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形态规划之中。
比如,参与灌溉、收获、采摘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农业劳动;通过赶集、结婚、放水、庙会等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商业形态;组织游客体验游戏活动,如爬树、跳鸡、抬轿子、打水漂等,让游客重温往昔自然的纯朴休闲文化。与此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利用培训课程、俱乐部等活动,让更多的居民接触和体验休闲生活,让游客也能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巨大市场。它们对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有向往,宁静、生态的乡村生活也更适合老年人休闲疗养,但基础设施、医疗保健等配套服务制约了老年旅游产品向中养生度假产品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选择靠近大城市、环境宜人的农村,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生理特点,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规划建设市场需求的老年公寓、度假村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服务,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要通过与疗养游人的长期交往,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六、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一体化。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又有很大的新投资需求,应通过乡村旅游这一渠道,引进现代化农场、休闲康乐、农业科普示范园区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整合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资源与资金,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文章评论
76471333
15038036633
15537125399
76471333@qq.com